您所访问的页面将跳转到第三方网站,确定要继续吗?
在连续半月的连绵阴雨之后,江城终于放睛,我们沐浴着春日暖阳,在汉口江边的文物建筑群落中穿梭,寻找长江局的身影——一个常被提及却鲜被放大呈现的机构,随着我们的寻访,散落在浩瀚史海的这段历史慢慢清晰起来,迢迢往事,勾勒出中共早期保密工作百经磨砺逐渐成熟的印记。
珞珈山街12号寻“赵先生”
从八七会议旧址出来,穿过樟树参天的黎黄陂路,拐进珞珈山街,就到了第一个长江局旧址。
珞珈山街(旧称珞珈碑路)曾为俄租界,两旁遗存的西式小楼,红砖外墙,红瓦坡顶,窗户上下错落,古朴而典雅。现在,这里成为武汉著名的“慢生活”街区,众多咖啡厅、精品店的驻扎,将摩登融进了怀旧。长江局旧址就藏在它们之间——珞珈山街12号,相较满街的时髦装演,这幢老旧的三层红房子并不起眼。路过的游人看见墙上白色文物保护牌上的介绍,都露出惊讶的神色,然后带着敬畏重新审视它。
看着眼前已做民居的红砖房,很难想象它曾见证了怎样惊心动魄的过去,就连楼里的住户们,也是在门口被挂上文物保护标志时,才知道这里曾经是党的领导机关。就是在这里,长江局秘密领导了湘、鄂、赣、皖、豫等省党的工作、职工运动、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
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汪精卫叫嚣“宁可枉杀一千,不可漏掉一人",四处搜捕屠杀共产党人。在一片白色恐怖中,中共中央机关被迫从武汉迁回上海。为领导长江流域各省党的工作,10月2日,长江局作为中共中央的派出机构正式成立,由罗亦农任书记。
那天之后,珞珈山街12号有了神秘的新主人——一对年轻夫妻。厨子和干杂活的女工都称男主人为“赵先生”。“赵先生”何许人也?他就是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湖北省委书记罗亦农。当年。长江局就在二楼,一楼主要是佣人居住。为掩护身份,罗亦农和秘书李文宜扮为夫妻。楼上开会时,李文宜就在楼下守着,万一来了陌生人,她就以女主人身份周旋。为防不测,开会时桌上摆一副麻将做掩护。
说起这段历史,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一级调研员宋健的讲述总是围绕“赵先生"罗亦农展开,当时,党内弥漫着对国民党屠杀政策的仇恨,以及盲目组织大规模暴动的“左"倾倾向。罗亦农顶住党内压力,力排各种阻力,说服党内同志坚决停止“武汉暴动"计划,以及河南、湖南、江西等省份的仓促行动,并将各项工作转入地下和乡村隐蔽下来,避免了党的力量遭到更大损失。
在珞珈山街12号的日子里,长江局在伪装掩护下,进行了隐蔽而光辉的斗争,成为武汉一片白色恐怖中的红色中心,由于形势变化和党的工作任务调整,11月2日,长江局举行第13次会议。正式宣布该机构的结束,罗亦农也调离湖北。自此,珞珈山街12号再无“赵先生",红房子中的这段历史也隐没在烟火气中。
蛰伏、爆发与沉寂
说起第二个长江局,宋健的龄色变得凝重了,"我们在写这段历史的时候,总觉得心情十分沉重……”
第一个长江局撤销之后,中共湖北省委经历了三次重建、四次破坏,湖北的红色革命势力,在白色恐怖的凶猛火势下,刚从灰烬中冒出头来,就几乎又被摧残殆尽,最后归于蛰伏。
直到1930年,军阀混战之下,党的革命事业开始复兴,第二个长江局顺时而生,由项英、关向应、任弼时,顾作霖组成常委会,和隐蔽在高级住宅区的第一个长江局不同,第二个长江局无址可寻。在极其严重的白色恐怖下,1930年7月成立的第二个长江局,并无固定办公场所。
第二个长江局的上半篇历史,有浓烈的“左”倾色彩。当时,李立三基于敌我力量的错误估计,作出“敌人已经完全崩溃了"的判断,要求长江局以武汉为中心,组织多省暴动,实现“会师武汉,饮马长江”,“武汉暴动”再次上演。
1930年8月1日的汉口江汉关,人员、车流、船只和平常一样往来繁忙。突然,人群中出现一阵骚乱,不少人聚集在此进行示威,传单四处飞舞,暴动口号此起彼伏。与此呼应,武汉的监狱里,也有人高唱国际歌、殴打看守,并从监狱外运进来一批武器。令闻者黯然的是,这次暴动遭遇了血腥镇压,87人被大刀砍杀于武昌汉阳门、阅马场,汉口六渡桥、江汉关等地,烈土们"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呼声异常悲壮。
像这样频繁的政治示威和飞行集会,将共产党员暴露在敌人的屠刀面前。在“武汉暴动"的进程中,党组织也呈现出“边发展,边游耗"的状态,直到9月下旬召开的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终于下令停止“武汉暴动"。
长汇局的下半篇历史,少了盲目突进,多了谨慎保密,从流血牺牲中走过来的长江局,开始注意隐蔽斗争,布置许多以家庭形式和社会职业为掩护的各种机关,减少在旅馆和其他公共场合轮番接头。9月中旬以后,武汉街头已经很难见到飞行集会、政治示威游行的身影了。
如果走在那时的武汉街头,你可能会发现一家小画馆,这里有一位名叫“诗圃”的画师,平日他在画馆为客人画素描像,有时他拿着画夹,在街巷、山村游走。这位画师,就是长江局的常委之一——任弼时。那时,长江局委员多以这样的伪装掩护行动。
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措施并不能阻止武汉急剧恶化的革命形势。由于敌特活动和叛徒出卖,到年底,武汉地区党组织遭破坏的情况持续加剧,连武汉市委秘书机关、长江局秘书机关、接头机关、印刷机关等都被破坏。12月中旬,长江局再次被撤销。此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武汉中共党组织活动几乎一片空白。
这个办事处不简单
从珞珈山街12号出来,沿着长江往东,穿过风格各异的租界时代建筑,大概半小时路程后,我们到达最后一个目的地——1937年长江局旧址。
站在大连路和长春街的交叉口处,面前屹立的这栋青灰色旧楼,方形的外观仅有落地窗做装饰,乍看像是老式仓库。这栋房子原属大石洋行,是当时日本租界里最好的一栋。1937年,董必武筹备建立的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搬进这里。
作为国共合作条件下的公开办事机构,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并不神秘。然而,外界不知道的是,在这个“外壳”下,这里还隐藏着另一个机构——中共中央长江局。
1937年底,中共中央派出王明,周恩来、秦邦宪,项英,叶剑英、董必武、林伯渠(1938年3月由凯丰接任)组成中共中央长江局,对外称中共中央代表团。其主要任务有恢复和发展党组织、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抗日救亡运动和组建新四军等。长江局选址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是为了利用其公开身份做掩护。
长江局旧址侧门前,立着“免费参观"的牌子,黑色铁栅栏和木门向公众敞开着。穿过门厅走廊,可以看见一个不大的天井,点缀以水池,池中假山长满了蕨类植物,池旁一簇芭蕉绿意盎然。
这栋楼一共四层,越往上走,部门就越重要机密。
一楼是当年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的办公场所。进门往右,有一间小小的接待室,摆放着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和一排长椅,无数爱国青年就是在此与中共领导人会面,然后义无反顾走向抗日战场。
二楼往上,则是长江局办公场所,无关人员在此止步,董必武、叶剑英、周恩来的房间,被还原成当年的模样。时任长江局书记的王明曾口占一副对联,“一门二中将,三楼四参谋”,暗示这栋楼里卧虎藏龙。
保密要求最高的电台室和机要科则设在四楼,这里发生的一些趣事,使人感受到这些历史人物是那么立体鲜话,当时,童小鹏负责长江局下设的机要科,他整天在4层楼内跑上跑下送电报,被称呼为“机要科长",有些同志听成“鸡鸭科长”,慢慢就叫开了。后来索性用“鸡”代指“机要”,“鸭”代指电台,所谓的“鸡鸭行”从此流传至今。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长江局撤离武汉。这一年时间里。虽然工作千头万绪,与各类人员接触频繁,但长江局机关及市内设立的秘密交通站、联络站、接待站,却没有发生一起泄密事件。尤其是在高度保密状态下,出色地完成了它最重要的历史使命——按照中共中央指示“大量地、十百倍地发展党员”,一年在所辖十几省发展党员8万多人,成为中共在南方各省恢复发展党组织、推动抗日教亡运动的大本营。完成历史重任之后,长江局落下帏幕,接替它的南方局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转自《保密工作》总第38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