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访问的页面将跳转到第三方网站,确定要继续吗?
档案就像一部奋斗史,当你翻开它,新中国的改革和变迁、历史和现状清晰地呈现在你我面前。从低矮平房到高楼林立、从羊肠小道到高架大桥,从绿皮火车到高铁动车、从吃不饱穿不暖到不愁吃不愁穿。一件件实物档案、照片档案、文书档案,见证了武汉市落实党和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历史进程,记录了精准扶贫工作给武汉带来的巨大变化,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
一份份文件,见证小康路上的顶层设计
武汉市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突出顶层设计,相继出台了《关于全力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决定》、《武汉市精准脱贫攻坚战工作方案》等文件,明确重点推进产业扶贫、健康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危改扶贫、保障扶贫、金融扶贫和基础设施提升“八大工程”,建立五大保障机制。相关行业部门制定了助学扶智、医疗救助、兜底保障等扶贫政策,形成了一系列契合本地实际的可复制、可持续的帮扶机制,奏响了脱贫攻坚不获全胜不收兵的奋进号角。
一批批项目,见证小康路上的精准施策
依靠项目带动,形成长久支撑。一批批项目档案见证了脱贫攻坚从“输血”到“造血”,从“漫灌”到“滴灌”,从“阶段性”到“可持续”的转变。2016年和2017年已脱贫的184个贫困村实施扶贫项目449个,每年可帮村集体增收3000多万元。全市271个贫困村全部建有文化广场、文化室、卫生室,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农村邮政、通讯、宽带网络、广播电视“村村通”实现全覆盖,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也得到解决。2018年,通过“百企帮百村”等活动,共有271家民营企业参与帮扶330个贫困村,企业投入总金额4.78亿元,受帮扶贫困人数35078人。
一批批扶贫项目,一串串亮眼数据,一个个发展目标,无不彰显出1121余万武汉人的努力与付出,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奋力谱写新时代民族振兴的新篇章。
一个个背影,见证小康路上的帮扶精神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当前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作为扶贫干部,唯有坚定“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的信念,以破釜沉舟之勇、百折不挠之韧、咬钉嚼铁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自2015年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我市在271个重点贫困村派驻了工作队,3.4万名扶贫干部奋战在脱贫一线。全市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重要贡献。无论是扎根脱贫战线11年的市民政局驻江夏区舒安街扶贫干部刘志耀,还是被72个红手印挽留的市公安局驻黄陂区王家河街青云村扶贫干部杜凡和付旭东,他们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把人民群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兢兢业业、夙夜在公。
一张张笑脸,见证小康路上的村美民富
一张张笑脸里藏着一个个鲜活的脱贫故事。他们不等不靠不要,凭借自己勤劳双手实现脱贫致富!黄陂区木兰乡姚湾村脱贫户陈忠华,在扶贫工作队指导帮助下,通过发展特色综合种、养殖,年收入达十余万元,生病欠下的债款全部还清,成为全村首个农机手、脱贫致富“带头人”;新洲“巧娘”杨亚丽通过“巾帼巧娘脱贫计划”,生活从紧巴巴到很舒心;蔡甸区张湾街新集场村滕方远,在政策和技术的扶持下从土法养猪到生态养殖,生猪成活率大大提高;江夏区安山街红灯村贫困户柯进通过改进包装、拓展线上销售渠道,让自家酿的纯谷酒成了“致富酒”。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质量怎么样、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三农”工作成效。只有让贫困户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才能守住农家的这份喜悦,折射脱贫攻坚战的成效。
于档案记录中再现扶贫成果,于扶贫工作中体现档案价值。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档案工作始终贯穿全过程。作为档案工作者,我们要让这些存于档案盒中的“扶贫精神”真正“活起来”、“走出去”,让这一段伟大历程中的文字、影像和实物资料成为我们实现中国梦道路上随时可以汲取的力量源泉,指引我们不断坚定信心,奋勇向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程娅)